全等符号
全等符号是“≌”,这个符号在数学中用来表示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,即它们是全等的。全等是相似的一种特殊情况,当两个图形的相似比为1时,这两个图形就是全等的。
使用全等符号的例子:
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,我们可以写作:`ABC ≌ DEF`,读作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”。
全等符号的起源和发展:
全等符号“≌”起源于17世纪的德国,由数学家莱布尼茨首次使用。
这个符号最初由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“=”表示两个量的差别,后来由列考尔德提出使用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,并由法国数学家韦达在书中推广使用。
全等与其他几何概念的关系:
相似 :两个图形如果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,则它们是相似的,用符号“∽”表示。
全等 :是相似的一种特例,当相似比为1时,两个图形全等。
如何打出全等符号:
在Microsoft Word中,可以通过“插入”菜单选择“符号”来找到并插入全等符号。
使用搜狗输入法(无论是搜狗拼音还是搜狗五笔)也可以直接打出全等符号。
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,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全等符号在几何中的应用有哪些?
全等符号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?
如何区分全等符号和相似符号?